首页 > 心理中心 > 心理学堂 > 心灵美文
 
疫情中,如何不被谣言所裹挟

 

自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发生以来,网络上各种有关疫情的谣言就开始满天飞。比如:新冠肺炎只会感染中老年人、喝高度白酒可以抵抗新型冠状病毒、带毛领或者绒线的外套容易吸附病毒、新型冠状病毒是某些国家发动的基因战、双黄连可以预防新冠肺炎、中国被列为疫区国经济将倒退20年……

这些谣言就像寓言故事“咕咚来了”一样一传十、十传百,迅速占领朋友圈。虽然最终都被官方或专业人士所辟谣,但对民众心理和疫情防控的影响却是巨大的。



不难发现,无论是国际还是国内,几乎每一次的突发灾难性事件中都少不了谣言的身影——2001年的911事件、2003年的SARS、2008年的汶川地震、2014年的MH370等等。

为什么谣言总是与灾难如影随形?谣言背后折射出大众的哪些心理?我们在疫情中如何做到不传谣不信谣?


一、抽丝剥茧——为什么会产生谣言



1.疫情的重要性和不确定性

事件越重要、越不确定,谣言的传播量就越大。新冠疫情来势汹汹,科学家一时对它的产生根源、传播途径、检测手段、疫苗研制等都还处于推测和研究过程中,为谣言的产生提供了肥沃的土壤。


2.信息的模糊性

疫情初期,民众对疫情产生的强烈的信息知情权与权威部门信息披露之间存在着较大差距,信息的模糊性、不透明性和盲点助长了谣言的产生和传播,为谣言的产生提供了基本的条件。

3.传播的低成本性

马克·吐温曾说:“当真相还在穿鞋的时候,谣言就已经跑遍半个地球了。”谣言之所以跑得快,是因为真相需要证据,谣言只需要载体就行,互联网加速了谣言传播的速度。

4.转发的规模效应

早在1977年,心理学家就发现了谣言中的所谓“真理效应”,即听谣千遍,假也成真。疫情中的各种谣言,就是因为没有查证之前就被不断重复、重复、再重复,最后疯狂传播、三人成虎,成为了大家公认的“真理”。


二、蝴蝶效应——为什么会相信谣言



1.趋利避害本能

心理学研究发现,人类大脑的进化优势之一就是具有负性偏好,能够帮助人类尽快规避威胁、逃离险境。因此,当我们看到疫情相关信息时,第一反应不是求证,而是考虑如何趋避,从而盲目相信和分享谣言。



2.焦虑恐惧心理

疫情诱发的恐惧、焦虑使我们处于一种认知失调的状态,相信并传播谣言为我们提供了一条舒缓负性情绪、维持心理平衡的途径,获得一种“不是我一个人害怕”“我不是一座孤岛”的心理支持感。

3.安全感的缺乏

新冠肺炎疫情中,我们的“安全需要”受到强烈冲击。谣言尤其是有关疫情防控方面的谣言就成了一根救命稻草,导致“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心态的产生。



4.从众心理

从众是导致我们信谣传谣最典型的心理。由于缺乏对疫情的独立思考,我们往往会选择随大流,往往对大家都在转发的谣言信以为真,从而加入乌合之众的狂欢。抢购双黄连就是这一狂热行为的真实写照。

5.满足心理需要

对于满足我们内心“需要”的谣言,即使辟了谣,人们依然还是想要选择相信,因为这是大多数人赞同且期望发生的事情。今天刷爆朋友圈的又一波谣言(如:“哈佛八剑客”集体回国,美国惊慌失措)就是例证。


三、三思而行——如何应对疫情中的谣言



疫情中的谣言,也会如病毒一样影响我们的身心健康。那么,我们应该如何应对谣言呢?

1.关注官方信息,积极辟谣

面对一条条无法辨别真伪的消息时,不要轻易相信、更不要轻易传播。目前,人民日报、腾讯、丁香医生以及一些省市的公众号和官网都推出了专门的新冠肺炎疫情辟谣专栏,可以通过这些辟谣专栏,做到不被谣言所左右。



2.保持独立性,让自己成为谣言粉碎机

保持理性,凡事三思,不轻易被谣言所裹挟。同时,不妨动动自己的手指,转发一些官方的辟谣信息,帮助大家学会在混乱中保持冷静独立的心态。



3.学会等一等

研究发现,在灾难期间散发的谣言很快就会被揭穿,从谣言初始传播到急剧减少大多只需要几个小时。因此,当我们在网上看到不知真假的消息时,最好的方法就是等等、再等等,时间流逝,谣言总会不攻自破!


“谣言止于智者”,愿大家在疫情中始终保持一份理性,不让谣言成为恐慌的“传染病”。


【文章来源】微信公众号:西大心里       作者:高雪梅


 

 
入驻部门
ENTERING DEPARTMENT
校园管理部
校团委
招生就业处
财务处
© 2025 三亚学院学生中心Design By Taoyuan
联系我们
CONTACT US
  • 办公地址:三亚学院书海馆一楼
  • 邮政编码:572000
  • 服务热线:0898-88386511
Baidu
sog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