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心理中心 > 心理学堂 > 心灵美文
 
防控肺炎疫情,父母不听劝怎么办?

 

      疫情来袭,大街上依稀还是可以见到不戴口罩出行的中老年人;有的虽然戴了,但鼻子甚至嘴巴仍露在外面,这跟不戴有什么区别呢?难怪自春节前开始到现在,微博话题:# 说什么也不愿意戴口罩的固执长辈# 阅读量达到4.4亿,讨论逾18.2万;# 防控肺炎父母不听劝怎么办# 阅读量达到2.9亿,讨论也超过6.4万……在此次肺炎疫情防控的关键阶段,如何让父母自愿戴上口罩并减少外出?如何让父母重视当前的疫情并开展防控,可以说让年轻一代费尽了心思啊。


在疫情面前,一个个天天嘴上嚷着“人间不值得”、丧的要死的年轻人纷纷追踪着疫情的实时报道,成为了坚持戴口罩的主力军。但……这些平时注重养生并经常给孩子们转发养生文章链接的中老年人却更容易受病毒侵袭,不仅出门不戴口罩,还想着去串门聚会,对儿女们的劝阻却置若罔闻。

面对“不听话的爸妈”频繁地上了热搜,不仅央视的新闻联播示范了口罩的正确戴方法,就连人民日报都连忙站出来指导“年轻人家庭防控的5项建议”,建议年轻人监督并帮助父母形成面对肺炎疫情的良好防控习惯。




中老年人之所以不愿意戴口罩,除了看起来“小题大做”、“晦气”、“口罩贵”等这些因素以外,还有哪些原因呢?我们试图借助一些社会科学理论来进行简要分析。



1、谣言四散 伪科盛行



在疫情蔓延的时期,谣言也甚嚣尘上。从“开高温空调”到“用艾叶/条烟熏”,从“多喝红酒”到“喝60°开水”,再加上风油精、板蓝根、干辣椒、大蒜水等等一个又一个所谓的“防病神器”,在父母的朋友圈和家庭群中疯狂传播。这些更加耗时耗力的错误“偏方”或伪科学,却成为了中老年圈层的一种“政治正确”,因此,给戴口罩这样朴素的防控措施带来了极大的传播难度。
在传播学界,美国学者奥尔波特和波斯特曼于1947年提出了被学界奉为圭臬的谣言传播公式,即:谣言的流通量 = 事件的重要性×事件的模糊性(Rumor=Importance×Ambiguous)[1]。而荷兰学者克罗斯于1953年提出了“谣言的流通量 = 事件的重要性×事件的模糊性×传播者影响/受众判断能力(Rumor=Importance×Ambiguous×Transmitter Influence/Critical)[2],新公式进一步完善了谣言的传播模型。

在这个公式里面,事件的模糊性和重要性我们无力改变。但受众的判断能力呈负相关就意味着:只要个人的知识越丰富,观察力越强,科学素养越高,对谣言越具备抵抗力。所以我们可以通过提高爸妈的判断能力来减少谣言的危害: 

_
_
_

1.首先子女可以通过权威平台,尤其是知名人士发布的信息来增强父母们的信服力,以此教授父母正确的防控措施。


2.同时为了安抚父母情绪,尽量不要当面反驳直斥他们的行为,如喝大蒜水和热姜汤这类对身体并无大碍的做法,可以采取接受而非敌对的态度。


3.最后,在父母接收到正确观念后,一定要让他们转发朋友圈以及家庭群。因为无论是谣言还是科学传播,都极其依赖固定社群。换言之,你父母的亲朋好友也更愿意相信他们转发的内容。所以这样的转发可以让更多的人走近科学,远离谣言。


2、天灾横祸 自我防御



当年轻人不理解父母的思维和行为的时候,切勿粗暴地称之为代沟就置之不顾。年轻人更害怕天灾横祸,而父母们更多担心生老病死,所以在疫情面前,父母可能并非不焦虑、不担心,而可能是他们内心无意识地产生了自我防御。
自我防御机制这一概念由精神分析心理学家弗洛伊德提出,指自我面对可能的威胁和伤害时一系列的反应机制。当个体受到外界环境因素的威胁而引起强烈的焦虑时,焦虑将无意识地激活一系列的防御机制,以某种歪曲现实的方式来保护自我,缓和或消除不安和痛苦。[3]防御机制有类似自我欺骗的性质,如果欺骗的程度没有把控好,则可能带来消极的影响。诚然,我们要对国家和政府有信心,相信伟大中华民族一定可以战胜疫情,但是作为一个个鲜活的个体,绝不能让父母轻视疫情的危险。在自我防御机制中,父母们并不是把已发生疫情中的痛苦与不快“忘却”,而是“否定”其严重性,采用取视而不见、听而不闻的方式,竭力回避,以保持其心理平衡。这样就很难再用危险警告的方式劝阻他们戴口罩了。

疫情新闻带来的负面情绪已经够多了,这种心理现象超过了父母的心理负荷,所以,我们不要再用武汉灾区的视频图片来刺激他们脆弱的神经了;与其不断用疫情带来的恐怖现状来“轰炸”父母,不如尝试采用积极的话术来鼓励他们,多表达一些正能量和对未来憧憬的语言。比如,可以说戴口罩也是保护别人的一种手段,如果每个人都戴好口罩就一定会尽早结束疫情的大范围传播。这样或许能让父母放下戒备心理和自我防御,更好地采取措施来保护自己。 


3、疫情太远 自我增强



儿女与父母沟通戴口罩的过程中,一定听到过这样的回答。“疫情在武汉那边呢,离咱家这么老远,不会传染我们的,不要整天大惊小怪的。”其实,有这样想法的父母并非个例,在传播学中是有相同模型的。
在第三人效应效果理论中,人们倾向于高估大众媒介对他人的认知和行为的影响。[4]从媒介内容研究上看,如果媒介内容是负面的,受众会认为该媒介内容对自己的影响较小,对别人的影响较大。而且媒介负面内容可能带来的不良影响越大,与受众的社会距离越远,这种效果就越明显。[5]举例来讲,哪怕已经被证实而且有大量案例的烟瘾、酒瘾、网瘾等,人们还是会倾向于认为自己是一个特殊的不会染上瘾的人。回到我们的疫情事件上,这也就解释了为什么父母即使看到了疫情蔓延并且确诊病例人数不断升高的消息,还是会倾向于判定自己一定不会感染病毒。所以在他们眼里就不存在有“戴口罩、勤洗手”的必要性。尤其是在信息闭塞的农村地区,父辈们很容易在心理上产生武汉这样的大城市离我很遥远的错误思维,对各类劝阻就更不屑一顾了。

这种时候,与父母的沟通一定要通过多描述、多举例来增强他们对病毒传播效力的认知,以此来拉近他们心中和疫情事件的心理距离。不要只是空泛地给父母重复那些科学道理和确诊数字,这些无法让父母有直观感受的话术很难带来好的效果。你可以告诉他们辽宁省大连市有一例患者,在飞往沈阳途中仅在武汉的机场停留了两小时便遭受感染的事例,让他们理解病毒传播的恐怖效果;也可以告诉他们河南安阳有一例患者,从武汉返乡病毒潜伏期达十九天无明显症状的事例,让他们理解这次病毒潜伏期之长。相信用这样鲜活的案例来佐证你的观点,更容易得到父母们的重视。 


4、“保健”害人 横向对比



其实还有一个原因往往经常被我们忽略,由于这些年大量“保健品”横空出世,虚假宣传铺天盖地,父辈们在身体健康这一领域所处的信息环境比我们想象的还要差很多。尤其是某些不良保健品厂家会使用恐吓的宣传手段,如此横向对比后,就容易导致父母们觉得疫情其实也没有多可怕,从而不引起重视。
人民网在2019年12月24日发布了《冒充专家恐吓、非法集资诱骗……忽悠你买保健品,骗子通常有10招》(记者 王磊)一文。其中提到的“冒充专家恐吓型”和“瞒天过海神吹型”就是父母们在购买保健品时经常遇到的两种情况。不少保健品在宣传时动辄使用量子力学、电磁感应、负离子、干细胞这些听起来就高大上的名词进行虚假包装,在中老年人心里一下子赋予了保健品科技含量极高的印象。与此同时,这些保健品宣传中一定会对中老年人群投放精准恐吓来促进营销,比如湿寒过重、火气太盛这样体检也无法检查出来的疾病名称。所以,在父母心中,如电疗仪可以辅助治疗肿瘤,预防骨质疏松;如五行贴能够清除自由基,增强免疫力;如磁疗床能够降低尿酸,缓解痛风,他们甚至相信保健品可以延缓衰老。与此相对,用口罩来阻隔飞沫传播这样的简单原理实在就是野蛮人的原始做法,根本没有科学道理可言,老年人自然也就不会放在心上。

目前,很多子女解决的方案选择了以毒攻毒来更胜一筹。有年轻人将“躲得过初一,躲不过十五”这样应景的话套用到元宵节前后疫情防控宣传,科普大家继续做好家里蹲也为国家做贡献,获得了不错的效果。也有年轻人特意开通公众号搬出神佛大做文章,一时间引起父母们疯狂转发,取得了不错的成效。甚至有公众号以子女不孕不育为噱头,给予父母心理防线致命一击,用诙谐幽默的语言劝导父母带口罩。当然,除此之外,我们更希望儿女能多抽出时间来陪伴父母,去真正了解他们的心理诉求和健康状况。如果我们能更多地参与到他们的生活包括饮食起居中去,就一定可以更好地跟他们高效沟通,从而把科学的观念带给他们——这才是最皆大欢喜的结局。



一场突如其来的疫情让吾国斯民遥相守望。在天灾面前,中华民族空前团结,无数华人也纷纷为武汉送上力所能及的帮助——有一份热,发一分光。作为每一个平凡的个体,或许我们不能化作白衣天使奔赴灾区第一线,或许我们不能募集捐款物资对武汉施以援手。但我们可以从自身做起,在当前这个特殊时期,让我们每个家庭都做好防控疫情的工作,每个人都佩戴口罩和减少出行就是在对国家和社会做贡献。所以,让我们从劝导父母戴上口罩开始吧。

参考文献 ●

_
_
_

[1]奥尔伯特(Allport,G.W.)&波斯特曼(Postman,L.) 【美】(1947).流言的心理学.

[2] 王倩&于风. 奥尔波特和波斯特曼谣言传播公式的改进及其验证:基于东北虎致游客伤亡事件的新浪微博谣言分析.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媒介接触与使用对流动儿童社会化的影响研究”(项目编号:16BXW068).

[3] 安娜·弗洛伊德 [奥]. 自我与防御机制.

[4] 戴维森[美](1983). 传播中第三人效应的作用.(The Third-Person Effect in Communication) 哥伦比亚大学.

[5] Ioni Lewis; Barry Watson; Richard Tay (2006). Examining the effectiveness of physical threats in road safety advertising: The role of the third-person effect, gender, and age;Psychology and Behaviour. 1.


【图文来源】微信公众号:彭凯平 

作者:张英海(澎湃福流实验室实习生






 

 
入驻部门
ENTERING DEPARTMENT
校园管理部
校团委
招生就业处
财务处
© 2025 三亚学院学生中心Design By Taoyuan
联系我们
CONTACT US
  • 办公地址:三亚学院书海馆一楼
  • 邮政编码:572000
  • 服务热线:0898-88386511
Baidu
sog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