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对于心理疾病的认识包含有一定的误解和偏见,这就让深受心理疾病困扰的个体不仅应对着疾病本身,而且还承受着外界的误解与偏见,这种偏见和不被接纳所带来的伤害远比疾病本身更加痛苦。2023年4月19日下午3时许,本周“心理么么茶”活动邀请到社会学院应用心理系胡云龙老师为我们开展了题为“我们对心理疾病的误解/担忧”的讲座,来自不同年级、不同专业的同学们积极参与了此次活动。
讲座开始,胡云龙老师向大家提问:你是如何看待有心理疾病的人呢?同学们大多认为患有心理疾病的人是可怜的,并且经常带关怀的态度和他们进行交往。通过同学们的回答,胡云龙老师更加提出大家了解有关心理疾病的误解是十分有意义的。
首先,胡云龙老师叙述了自己高中时期患抑郁症的经历,他以亲身经历与感受向大家说明了患有心理疾病是十分煎熬和痛苦的。随后,胡老师用一些常见标签讲述了患有心理疾病者的生活遭遇,比如在抑郁症方面:“我玉玉了”、“脆弱”、“他们就是矫情”等等标签。外界以旁观者视角对患者乱贴标签、歧视与简单化,这也常常是抑郁症不断加重的原因之一。而往往在这样的轻视下,很多原本可以通过给予心理支持的轻度问题最后演变成伤害自己、伤害他人。
而心理疾病中的强迫症与社恐面临同样的问题。社会群体对心理疾病患者一般有不和善、不接纳的态度,并把他们标记为“特殊群体”和“其他人”,最后演变成社会群体的大多数对心理疾病患者持有偏见、歧视和负面的刻板印象。当患有心理疾病的个体意识到自己被贴上了标签,不被外界信任,被认为是危险的和愚蠢的,就会造成他们在与他人交往中缺乏自信,甚至避免或拒绝与人沟通。
我们应当给予心理疾病患者更多的理解包容,尊重他们,传递更多的温暖与关怀。另一方面,患有心理疾病的人也要积极调整自己的想法,找出导致不良情绪产生的消极想法,根据客观现实,减少偏激和歪曲的认识;同时不要排斥外界,积极寻求社会支持,选择合适的倾诉对象,获得情感支持。最后,尽可能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通过适量运动和健康的兴趣爱好等方式调节自己的负面情绪。
心理健康是人在成长和发展过程中,认知合理、情绪稳定、行为适当、人际和谐、适应变化的一种完好状态,是健康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不仅要预防心理疾病,更要理解与关怀患有心理疾病的人群,为他们提供一个平等、温暖的环境氛围。
文字:雒正扬
摄影:王露辉
审核:苗笑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