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前,新冠病毒肺炎的防控进入到关键的时期,举国人民都投入到这种没有硝烟的战争里。普通民众最有效的支持举措就是居家隔离。就像一个抖音中所形容地那样,我们从吃饺子开始熬到吃汤圆,转眼也熬过了吃巧克力,最大的心愿不是阳春三月下扬州,而是三月能够下楼。
尽管居家隔离,隔断了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但并不会阻隔各种信息的传播,甚至因为物理上的隔离,更使得一些人特别关注各类媒体上的各类报道。通过屏幕,即便离疫情重灾区武汉很远的人们也能间接体验到疫区人们的各种悲伤、恐惧和愤怒的情绪。
我们每天在“好感动”、“好悲伤”“气死我了”中感受着情绪的过山车。一会儿叫嚣着要把吃蝙蝠的憨批揍扁,一会儿像福尔摩斯那样冷静地揣测为何会有人要吃蝙蝠,一会儿被逆行的医生们感动得热泪盈眶,发誓要做钟南山那样的人,一会儿为那些短短几天时间,失去爸爸,妈妈,丈夫,妻子,孩子的人们痛哭流涕,一会儿被官员、被红会气得暴跳如雷,一会儿又在一些传言的影响下,细思恐极。

在这些情绪的扰动下,我们睡眠紊乱了:一点、两点、三点睡不着;在悲伤、在气愤,我们变得容易激惹,和同样居家隔离的父母、家人吵架、争论;我们无法集中注意力,刚想拿起书学习,又浮现出灾区人们的痛苦画面。
我们感到无力,在这场疫情面前,我们能做的那么少;面对那么多的信息,我们无法甄别,无法考证,我们体会到从未有过的失控感。一些人明显感觉到自己“体温虽正常、精神却不正常了”。

我们深刻体会到灾区人们的各种情绪感受,我们以这样一种很平实的方式传递着我们的关心、善意和支持,结果一些人沦陷其中,不能自拔。这部分人成为疫情中容易被忽视的“受灾者”。如果不加以积极引导和处理,容易发展出其他较为严重的心理障碍,比如替代性心理创伤、焦虑和抑郁障碍,对后期的生活、学习带来负面的影响。
那么,我们如何处理这些负面情绪呢?



